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县城简介
雁鹰石下的陈氏宗祠
周陂镇光明村公路旁有个约四五米方圆的大石,因形似雁鹰而得名,雁鹰石下,有座陈氏宗祠,厚重的人文积淀使这座宗祠更显得与众不同。
陈氏宗祠的门牌楼额上正中,原塑有一个雁鹰,雄姿勃勃,两边分布麒麟狮象、虎豹龙凤,并有山水人图,栩栩如生。可惜于1966年破“四旧”时被毁。1994年为迎接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在韩国后裔来翁源省亲祭祖暨经贸洽谈,陈氏宗亲捐款重修,大致恢复原貌,并在中堂塑有陈璘座像。1939年,原国民党十二集团军司令余汉谋拜谒“陈氏宗祠”时,曾为陈璘赠一祭联:专征伐以讨倭夷,辽海建奇功,民族英雄名不朽;闻鼓鼙而思将相,国人崇祀典,大明太保庙长兴。另有一副祭联:抗倭名将,民族英雄,文韬武略安邦国;都督总兵,大明太保,劳苦功高盖古今。
1938年抗日战争暴发后,翁源县立中学从三华镇转移在此,以祠堂为课室,边学习,边宣传发动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。中共翁源县特别支部、翁源县委在此成立,并为机关驻地,又是省委派来“抗日先锋队”驻地。1938年冬至1940年底,何俊才、涂锡鹏、林卧龙、许先觉等31位革命干部先后在此入党,党组织在此领导全县革命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斗争。1984年,县政府把“陈氏宗祠”列为翁源县文物保护单位,1994年列为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
香泉水:800抗日将士的摇篮
香泉水,是一个座落在翁江河畔的古老村庄,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曾培养训练出800多名抗日将士,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1939年3月,日寇沦陷广州,国民政府北撤韶关,大批爱国青年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。当时驻扎在翁源的“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”招收了从广州北撤的战时工作队800多人,组成政工总队,在江尾香泉水进行集训。学员有来自香港的回国服务团、澳门文艺界回国救亡服务团和社会进步青年,其中有200多人为中共地下党员。集训的内容分军事和政治两部分,除学习和训练外,他们还组成小分队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,教当地群众唱抗日歌曲,宣传演出进步剧,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,有力地推动了翁源乃至整个粤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向前发展。
翁江河静静流淌,香泉水英名永存。当年香泉水涌现了于光远、邓楚白、秦元邦、吴华、韦丘等大批抗日英雄。女学员容小玲,原是广州艺协剧团女主角,曾饰演进步剧《凤凰城》中的主要角色而出名,病逝于香泉水,一副挽联道出这位香泉英魂的人格与精神:铁般意志,雪样精神,去路正光明,不分竟迷蝴蝶梦;水咽香泉,云飞南浦,登场零粉墨,那堪重说凤凰城!曾在香泉水参加革命活动的诗人韦丘重游香泉水时感慨万千,题诗曰:烽烟战火最难忘,四十六年又过江。两鬓聚凝云与月,半生磨炼笔犹枪。青春逝去无惭色,山水迎来有异芳。雾里香泉何处去水,旧踪细觅逐分量。
神秘的翁源客家民居
翁源客家民居建筑,过去是根据各姓的人数多少来定建筑规模,一般是以族支系的公、房、宗亲为单位起建,大小不一,有的一二十户,有的十户八户,也有的单家独座继承祖上遗址。
明清时期,大多以围楼的形式造型,周围用砖石砌结或灰沙夯墙,饰矮檐式瓦面的方形或矩形体。楼阁多为二层或三层。有的楼阁制风火山墙,有的建悬山式瓦面,有的则在高墙置铁耙齿防盗,也有的楼阁建有碉堡式防贼防盗射击暗孔,或四周建“天阶”,防盗和防火。为了造型美观,有的围楼四周用花岗岩石凿“鲤鱼”或“葫芦”式样的排水沟制于高墙,有的则置“公鸡报晓”或“宝葫芦”,以图吉祥。
围楼的房舍,则规划或纵横排列,均衡对称。结构为梁木架式泥砖建筑,房舍正中间建有族支系祖祠,祖祠雕梁画栋,设二进式或三进式,此外,楼还建有水井、洗衣平台。街道用鹅卵石铺砌石阶。
各地的围楼,都命有名称,一般都依据建造的式样、位置、年代、功名、祖上芳名命取,如江尾南塘的理摩楼、耙齿楼、富燕楼、乐善楼,坝子岩庄的得月楼,龙仙青山的石敦茶楼,江尾的八卦围,是按阴阳八卦图设计的,所设的四门,分乾门、坤门、巽门、兑门,分别象征天、地、风、泽四种天象,昭示一年四季风调雨顺、六畜兴旺。
狮子山与民间传说
翁源县官渡西北面有一座狮子山,因山形酷似雄狮昂首故名。古时山下溪涧清流潺潺,溪潭里流水咚咚,织成锣鼓交响乐,与山形相配,俨然一幕生动的舞狮情景。狮子山上有一处吴氏祖墓,并有一段有趣的传说。
明朝有一姓周的国师,辞官后在翁城吴家住了好长时间,为报答吴家的热情招待,特地点了此“狮形”墓穴给吴家。下葬的时候,周国师叫吴氏多装几袋泥土填墓穴,吴氏嫌辛苦说:“一袋就够了。”周国师叹息道:“你说一袋够了就一袋啦。”
葬后若干年,吴家出了一位南京太仆寺寺丞(正五品)。一次吴太仆回家度假,刚好翁源侯知县过生日,坐着官轿敲锣打鼓游街,吴妻问吴太仆要不要出去见侯知县,吴太仆说:“不用,你把我的靴提到门外路边晒着就行了。”待侯知县路过时见是五品官的官靴,忙下轿跪在靴边,几小时后吴太仆午休睡醒了叫夫人把靴收回去后,他才敢起身。侯知县自忖当官这么受气,不想干了,便辞官去拜师学地理,三年后以风水先生的身份来到吴家,吴家却不知是当年的侯知县。侯先生说:“你家那处狮形墓好是好,可是快走了,要想办法拴住它,加条锁链把它锁住就行了。”吴家遵照吩咐在狮颈上铺一条石阶路,但是连铺3次,石阶路都被“狮子”抛松。侯先生遂叫吴家弄了4枚3尺长的铜钉,分别钉在4只狮脚并淋上乌狗血,结果“雄狮”变成了“死狮”,狮子山下的清流也变成了铁锈水。侯知县出了这口跪靴之气,吴家也因此只出了一代朝官,印证了当年葬坟时“一袋(代)够了”之预兆。
翁源名人
翁源历史悠久,地灵人杰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。周文王分封诸子时,即有一子被封到翁源(时称翁山)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纯朴、勤劳、智慧的翁源人民谱写了光耀古今的篇章。唐代“岭南五才子”之一的邵谒;宋代“父子进士”的梅鼎臣、梅佐;明代明神宗皇帝赠联“破虏平蛮,功盖古今人第一;出将入相,才兼文武世无双”嘉奖的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嶙;在今天享誉全美的旅美杰出华人、二十世纪中华杰出英才、著名美国油画大师涂志伟等,为千年古邑缀上串串亮丽的珍珠。
梅鼎臣、梅佐父子
梅鼎臣、梅佐父子俩人为宋代江镇铺(今新江镇)人,汉台侯梅鋗之后。
宋天圣二年(1024),梅鼎臣与曲江县余靖同中进士。出任于宋仁宗庆历年间(1042~1048),官至殿中丞、殿中省。他为官刚直廉明,为各官钦敬,宋帝嘉许。他认为没有直言规劝的臣民,则不能真正拥戴皇帝理正朝纲;不坚持正直的言论,则不能为好部属。他大力提倡修正不良的举止(行为),刹治堕落现象。以刚正、直言、敢谏闻名于当世。
梅鼎臣之子梅佐,继承其父的高风亮节,宋天圣五年(1027)考取进士。父子双进士传为佳话,为世人钦羡。
梅佐官任藤州知州(今广西藤县)。当时藤州辖苍梧、彝戎、杂揉等南越族诸域。前任诸官大都是徇私舞弊、贪赃枉法者,以致民怨沸腾。梅佐到任后,以宽厚仁义对待少数民族的人民,以开明政策招抚那些与官府作对的民族,使其诚服,并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取信于民。梅佐一生清正廉明,且能刻苦钻研学问,深知“宝剑锋从磨砺出”的道理。后与其父合著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讲义,精辟阐述“格致(格物致知),诚正(诚实正直),修齐(修身齐家),治平(治国平天下)”的道理,详细分析天性人命的旨意,人称“理学名臣”。
邵谒
邵谒(约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),字不详,韶州翁源人。 唐代“岭南五才子”之一。
晚唐时期,邵谒在翁源县衙任小吏。一日,有客至,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,邵谒不应,县令怒而斥之,邵谒不服,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,并发誓曰:“学苛不成有于发”,之后匆匆离去。邵后来到罗江水(即今翁江)河心小岛上隐居攻读,苦读三年,学业大进,于唐咸通七年(公元八六六年)赴长安入国子监,得诗人温庭筠赏识并力举,诗名大振,后登进士第。邵谒有诗三十二首选入《全唐诗》。温庭筠称其诗“识略精微,堪裨教化,声词激切,曲备风谣,标题命篇,时所难著”。明代进士黄佐赞邵谒曰:“五岭以南,当开元盛时,以诗文鸣者,独谒与曲江公(张九龄)巍然并存。”后来为何邵谒默默无闻?想必是其诗多抨击时事,敢为被压迫者鸣不平,故不得当政者的赏识。如邵谒诗《岁丰》曰:“皇天降丰年,本忧贫士食,贫士无粮畴,安能得稼穑。工佣输富家,日落长太息。为供豪者粮,设尽匹夫力。天地莫施恩,施恩强者得。”另有《自叹》、《寒女行》等篇,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。
陈璘
陈璘(1543-1607),字朝爵,号龙崖,翁源县龙田铺人(今周陂龙田村)。璘少怀大志,身材魁梧,膂力过人,结交多贤豪,相与谈剑术,讲韬略,尽得其秘。在国家民族内外患之际,璘决心从军报国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,潮州、连江等地区数万人起事,粤中大震,总督下令熟兵法者爵万户。此时,璘献策军门,总督大为赏识,即署把总军衔,命璘领兵前往平息,升为指挥佥事。平息英德起事,升广东守备。
万历初年,高要、揭阳及山人钟月泉等起事,璘奉命领兵讨平,升为都指挥佥事,佥书广东都司。平息高要朱良宝,封为肇庆游击将军,后任高州参将。广东总督凌云翼为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而大征罗旁时(今云浮、罗定、郁南等地),璘领兵从信宜东进。在罗旁战役中,璘破占山为王的苗瑶军90支,诏封为副总兵兼署东安参将。从此,陈璘把家迁至云浮,定居在六都乡。璘定居后,即精心规划,营建房宇,分田戌兵。几年间,县城建设初具规模,正如史书所载:“山城如画,行者歌,居者宁,缙绅大夫东西上下,而夜拆不击。”
历史二十一年(1593),璘出任副总兵驻守南澳岛(朝廷直隶),在位时,璘带领岛上官兵广为植树,亲为此举立碑,古树和碑石今仍在。
万历二十五年(1597),倭寇大举侵犯朝鲜,朝廷知璘有谋略,善用兵,又熟悉倭情,命他统领广东5000兵援朝抗倭。翌年二月,璘被提为御倭总兵官兼水师提督。当时,璘辖副将陈蚕、邓子龙、游击马文焕、季全、张良等将领,统率水军1.3万人,战船500余艘,开往朝鲜的忠清、全罗、庆尚等海口。倭寇发现璘的战船后,慌作一团。不久,日本主政者丰臣秀吉死去,倭寇军心动荡。璘觉察后,即与邓子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。邓子龙、李舜臣不幸想继牺牲。此役,倭船被焚,溺死者数以万计。与此同时,刘廷部部奋勇攻占行长,直入顺天大城,璘看准时机,两面夹击,焚倭船百余艘。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,璘待石曼子战船行驶至半海中,即将石曼子夹杀,并歼其水军300多人。倭寇仓皇退守锦山。不久,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。乙山崖深道险,将士们望而生畏。璘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,包围其岩洞。拂晓,炮火齐发,山谷震荡,倭寇急奔后山,凭高顽抗,璘率将士殊死攻击,倭寇慌忙逃窜,璘穷追不舍,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。战后,璘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。朝鲜国王李公见璘时说:“大人鬓发尽皓,形容尽变,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,必用虑于战功之故。”援朝抗倭,战果辉煌。论功行赏,璘升为都督同知,世荫指挥佥事。
班师回国后,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,璘奉命征计播州(今贵州遵义)苗民义军,后渡乌江,与各路苗军作战。万历三十四年四月,璘再次奉命领兵万人平息水艮山起事的苗军,降苗1.3万余人,后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。朝廷论功行赏,封璘为左都督,世荫指挥使。万历三十五年五月,璘病逝于任内。朝廷以璘平乱抗倭有功,同年九月封赠“太子太保”,再荫百户。
朝鲜人民为纪念璘在抗倭援朝时立下的功勋,在璘灭倭寇的皇朝里(今德松时)建造了“陈璘别庙”,城内设“太保祖祠”和“太保祠”,钦赐祠联曰:“辟土开疆,功盖古今人;第一将入相,才兼文武世无双。”
朝廷对璘的祖辈、家眷以及子孙均作了封赠。其子孙均作了封赠。其子孙多遍布于罗定、云浮、郁南、信宜等地,并有迁播于广西、四川者,其中一孙陈泳素,于明末迁至南朝鲜皇朝里,至今繁衍300多户,2000多人。
涂志伟
涂志伟(1951- ),广东翁源人,著名油画家。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,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,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,1987年赴美国留学,获美术硕士学位。后定居美国。1992年被载入《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词典》。涂志伟在1993年加入全美油画家协会,1996年获协会主席特别奖,1997年被授予协会荣誉会员称号。1998年获协会年会大展金奖,1999年成为大师级会员,2000年至现在担任常务理事和艺术评委主任。2002年获协会第十一届年展的大师级会员头奖,同年被选为该协会的副主席。最近被全美油画家协会选举为主席,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位由华裔担任主席。涂志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画展及全美画展并多次获大奖,被美国油画学会评为"油画大师"。